沙县小吃:我花了无数心血,只为变成你吃不起的样子-凯时尊龙

5nms 628 0

1000.webp

没时间做饭的打工人,谁还能没吃过“吃豆人”形象的沙县小吃?

作为深受大众喜欢的国民度小吃,沙县小吃从福建省三明市走出来,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火遍全国,征服了无数打工人挑剔的味蕾,一度被誉为“中国小吃三剑客” 之一。

然而,随着近年来外卖平台的兴起与人们饮食习惯的转变,曾经大热的沙县小吃似乎一夜之间退出了餐饮江湖。

那么,沙县小吃究竟是如何归于寂寥的?在它纵横小吃界的十余载间,又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呢?

(1)火出圈的宝藏餐饮店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人口迁移造就了福建沙县小吃兼容并包的特点。

曾有人说:“沙县小吃并不是起源于沙县的饮食,而是北方的蒸饺,中原的面,江浙的糖糕,西北的饼,汇集在一起就成了沙县小吃。”

话虽如此,在大众的印象中,沙县小吃却代表着福建饮食文化。一提起沙县小吃,人们总是下意识想到拌面、馄饨、蒸饺和炖罐,外加鲜明的绿底红字“吃豆人”logo。

在食客们看来,沙县小吃的招牌虽然毫无设计感可言,用餐环境也十分普通,但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的拌面、馄饨和蒸饺,还是让沙县小吃成为了无数打工人心目中价格实惠而又风味独特的宝藏餐饮店。

靠着物美价廉的商品,沙县小吃迅速拥有了大批的拥趸。喜欢沙县小吃的粉丝们,高调表示沙县小吃可以配万物。

在江苏无锡,一位从互联网行业转行做餐饮的年轻人,就在当地一所购物商场的四楼开设了一家“沙百味”,专营沙县小吃系列轻食,一下子让沙县小吃脱离了平价小吃的属性。

无独有偶,今年9月,某美食博主也曾将沙县小吃里的大鸭腿用高档法餐的方式重新摆盘,笑称这是“沙县魔力大酒店”。

种种新奇做法,似乎预示着沙县小吃正逐步走上转型之路。

单看这一件件火出圈的“高端沙县”,若非熟悉沙县小吃的老饕,恐怕不会意识到,其实沙县小吃的诞生,本是当地一位农民窘迫之下的孤注一掷。

(2)中国版的麦当劳

上世纪八十年代,沙县人邓世奇因生意失败,负债13万,不得不携带一家老小逃到了厦门躲债。为谋生计,邓世奇夫妇决定开家沙县小吃店。

他们放弃了沙县饮食中繁琐复杂的食物,转而选取可以批量制作、快速出餐的菜品,并将食客目标锁定为漂在都市的打工人。

考虑到打工人希望能够“吃饱、吃好”的朴素需求,邓世奇夫妇打出了“1元进,2元吃饱,5元吃好”的口号,将店里的扁肉和拌面都定价为1元1碗,成功靠着低廉的价格吸引了无数食客,就此在厦门站稳了脚跟。

不仅如此,邓世奇夫妇还延续了沙县餐饮人的作息时间,将小吃店经营到深夜。

如此一来,都市里晚归的打工人也能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在沙县小吃店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一扫周身疲惫。

这宛如本土版“深夜食堂”的一幕,让邓世奇夫妇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也让沙县小吃成为了餐饮界中最著名的商业案例之一。

沙县小吃打出名气后,许多餐饮老板闻风而动,提出加盟沙县小吃的想法。1997年起,沙县政府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紧接着又先后成立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沙县小吃办和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全力推动沙县小吃的发展。

为了鼓励人们学习沙县小吃,当地政府开展公益活动,免费教学做沙县小吃的手艺。

2004年,县里更是提出凡是在上海开设沙县小吃的沙县籍商户,每店可领1000元补贴;待到2007年,沙县小吃全面进军北京,县里又给予前100家北京门店发放了3000元补贴。

官方大力主导之下,沙县小吃以燎原之势席卷全球。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年间,沙县人将门店开到了62个国家,当地人的人均年收入也因此翻了10倍。

在一些外媒的报道中,沙县小吃被称作“中国的麦当劳”,虽然它的门店数量已经是麦当劳的25倍,产值更是高达上千亿。

(3)沙县小吃凉凉了

不过,这一切都跟邓世奇夫妇没多少关系了。作为沙县小吃帝国的缔造人,邓世奇夫妇做的最后一件事,是让“沙县小吃”这块招牌成为沿用至今的沙县小吃集体商标。

然而,集体商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了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即便有官方主导的行业工会,沙县小吃还是不可避免的品控下滑,渐渐走上了衰亡之路。

屋漏偏逢连夜雨,沙县小吃走弱之际,以某团为代表的一批外卖平台正在快速崛起,无形中分流了沙县小吃的客户群,更是让沙县小吃的处境雪上加霜。

为了拯救沙县小吃,当地政府急忙加大宣传力度,主导拍摄了《走出廊桥》和《小吃父子》两部关于小吃的微电影,试图沙县小吃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沙县小吃提升发展工作小组还在2016年引入了被称为“中国养猪第一股”的雏鹰农牧,后者以战略融资的方式入股1.35亿元,为沙县小吃注入了新的血液。

雏鹰农牧擅长资本运营,他们根据沙县小吃的特点,提出“门店改造计划”,旨在改变人们心目中沙县小吃“低廉”的印象,从而获得更多的客单价。

但这一计划实施并不容易,首先沙县小吃的加盟店遍布全国,改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其次,各地加盟店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同样一碗馄饨,有的店里叫扁肉,有的叫“香脆馄饨”、还有的叫“飘香馄饨”、“清香馄饨”、“爽口馄饨”等等,这无疑造成资本方规范化运营加倍困难。

2019年,雏鹰农牧在屡屡碰壁后,以巨亏收场,沙县小吃的改造计划就此无疾而终。然而,资本离场后,人们却惊讶地发现,当初引入资本的沙县小吃这些年非但没能借势做大做强,反而渐渐消失。

当年遍布全球的62个国家的门店,截至今年3月只剩8.8万家。究其原因,除了外卖平台带来的影响以及加盟店的品控问题外,主要还是沙县小吃近年来的定位出现了问题,导致品牌在市场中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

要知道,沙县小吃发源于市井民间,客户群体主要是都市底层打工人。这类人群对饮食的最大诉求,就是能随时随地用物美价廉的食物填饱肚子。

换句话说,资本方这几年对沙县小吃进行的“升级改造计划”,与品牌的目标人群完全错配。

沙县小吃的客户们并不在意店面门头是否统一,菜单中同款菜品的名称标注是否一致,店内环境是否高大上,他们只想简单地实现“吃饱、吃好”的愿望。

如此一来,沙县小吃越升级,消费者们越反感。因为在消费者们看来,沙县小吃的装潢越考究,餐饮价格必然越高,而不再便宜的沙县小吃,注定失去最核心的竞争力。

正因如此,沙县小吃“凉凉”也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毕竟,如今的沙县小吃,不再是打工人们解决一日三餐的第一选择,也无法再成为白领们心目中那充满烟火气的深夜食堂般的存在。

标签: # # #小吃 # # # # # # #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

网站地图